html模版電影人影迷講述上海國際電影節20屆 共逐“銀亮色的夢”
專題:2017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觀看指南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解敏6月21日報道:從1993年到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迄今已舉辦20屆,走過24年,從一個“新生兒”成長為骨骼強健的“青年”。近年來,世界電影格局發生變化: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作為國內唯一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不僅是全民共享的盛宴,也見證瞭上海這座城市追逐“銀亮色的夢”和中國電影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作為資深的電影發展的見證者,著名導演、上海電影傢協會主席張建亞回憶起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剛剛辦完後,大傢一起聊天,著名導演吳貽弓說:“總歸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辦起來就好瞭,50屆我們就不想瞭(那個時候是兩年一屆),隻要辦到20屆,肯定很好。”張建亞感慨萬千,“現在真是的是第20屆瞭,電影節也越辦越成熟,越來越好!”

力推新人導演

中外電影人齊聚上海相互學習、交流

著名導演、上海電影傢協會主席張建亞(攝影:祖忠人)

一組數據可以見證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成長。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1993年),20萬觀眾觀摩瞭來自33個國傢和地區的167部參賽參展影片和評委個人影片回顧展。到瞭第十九屆(2016年),電影節收到114個國傢和地區的報名影片2403部,上海48傢影院展映近600部影片,觀影人次達34萬多。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收到106個國傢和地區的報名影片2528部,其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傢和地區的影片1016部。

上海國際電影節越辦越好,不僅僅是個熱鬧的事情,有實質性的內容。張建亞談到電影節上論壇質量不斷提升,“早期幾屆的艱難在於論壇、創投和市場,這幾塊是電影節的重頭,是電影從業者交流的場所。上海國際電影節當時年輕、實力不強,想要請到成就比較高的人士比較辛苦。每次都有名人、高水準的藝術傢來,對話的對象不一定在一個水平線上。現在的論壇討論的問題質量越來越高,特別是電影的數字化革命後,中國抓住瞭機會,在數字化電影技術上,我們跟別人水平差不多。”

作為文化交流的平臺,上海電影節不斷為亞洲電影輸送新人。2004年創立的“亞洲新人獎”曾經鼓勵瞭亞洲地區一大批電影新人,許多年輕的導演從“新人獎”被世界和業界認識,並走向更大的成功,如中國大陸的寧浩、萬馬才旦、高群書,中國臺灣的林書宇,伊朗的葉塔潘那,印尼的巴瓦尼等。今年,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除瞭創投主體活動外,新增瞭創投訓練營活動,為有志於投身電影的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訓平臺。

正如張建亞所說:“這些活動辦起來,水平越來越高。加上市場的形成、繁榮,電影節就成長起來瞭。行業裡以能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為榮。現在活動內容多瞭,項目也多瞭,青年創作者、投資者都聚集在這,大傢可以探討藝術、業務。我們都開玩笑說‘小龍蝦要賣掉多少’。”

城市的文化嘉年華

影迷:看電影就像看足球,不到現場不過癮

今年“搶票大戰”中一戰成名的徐自立(攝影:曹磊)

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都要上演“搶票大戰”,“一票難求”是影迷們最常說的。今年“搶票大戰”中一戰成名的徐自立,是上海電影節的忠實粉絲。今年他提前36小時就到瞭影城現場,一舉刷新瞭去年有影迷提前18小時排隊的紀錄。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總是伴隨著這個城市的梅雨季一起到來,今年也不例外,上海影城的工作人員特地為提前到來的“徐自立們”派發瞭預約券,拿到號碼的他們可以回傢睡個安穩覺。

對於去年沒有搶到排隊榜第一,徐自立至今還是有點耿耿於懷。自從有瞭“電影節”這個概念開始,他每年都會來現場買票,雖然也知道在線購票的便捷,但隻有在現場采能感受到專屬於電影節的氣氛。6月11日,時針走過8點的那一刻,今年的電影節對於他來說也正式開始瞭。一口氣購下1700多元電影票的徐自立滿載而歸,這其中有他心心念念的《窗外》、《三生計》和一堆法斯賓德的影片。

電影節的常客老方(攝影:曹磊)

74歲的老HELIX擴大機方也是電影節的常客。從第一屆電影節開始,每年都會在開票第一天到影城現場買票。他說自己最早的電影記憶是在7歲那年在百樂門看好萊塢電影,看電影是他平日裡最大的愛好。因為自己的老伴是“全職外婆”,空閑的時間全部奉獻給瞭“第三代”。此前他想邀老伴一起去看《摔跤吧,爸爸》,還被老伴吐槽“我才沒有你那麼空”。所以今年電影節他每場隻買一張票,自己一個人欣賞。

今年電影節開票當天,老方6點鐘出門,臨出門前還把自己想看的片單工工整整地抄寫瞭一遍。無奈起瞭個大早還是比不過連續兩個通宵排隊的年輕人。電影節舉辦至今20屆,越來越多的影片到上海來展映,影迷也有瞭越來越多選擇的可能性。以前是到電影院看排片表買票,現在可以提前在網上做功課,列出自己最想看的心願單。電影節就是要看平時不太有機會看到的電影,今年排列在他心願單上第一名的是日本影片《忍者之國》,隨後是《深夜食堂2》和《晝顏》,心願單上一溜的熱門電影。老方的心態卻也很平和:買得到就看,買不到就算,萬事不強求,“現在上海地鐵周末末班車時間延長,也給瞭影迷更多的便利。以前總是不敢選20:45的場次,現在趕末班車回傢的顧慮也減輕瞭。”

“上海的電影市場穩穩占據全國總票房的1/10 ,上海觀眾的觀影水平也比較高。行業裡面比較喜歡上海觀眾,提的意見也比較靠譜。”張建亞不無自豪地說:“這離不開20屆電影節的熏陶、培養,提升瞭整個城市的文化水準。包括媒體的影響,現在主要是網絡,當年是靠報紙。關於電影的評價、角度等,對觀眾是有影響的,觀眾聊起來不是不靠譜的胡聊。”

當上海國際電影節遇上“一帶一路”

光影世界更個性

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文化交流能極大地促進沿線國傢之前的相互瞭解和彼此合作。

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第一天,“一帶一路”沿線14個國傢的15個電影節的代表共同簽署瞭“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備忘錄。這些電影節及電影機構,包括瞭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愛爾蘭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

流合作機制,張建亞覺得特別好,“一個電影節能夠長存最最重要的就是個性。全世界這麼多電影節,人傢一眼就知道,什麼電影送什麼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文化的交流合作,跟以後形成我們自己的中國特色的電影節,是一個特別的標記。電影節有個性才會被記住。相信上海國際電影節會越來越好!”


專題:2017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觀看指南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解敏6月21日報道:從1993年到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迄今已舉辦20屆,走過24年,從一個“新生兒”成長為骨骼強健的“青年”。近年來,世界電影格局發生變化: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作為國內唯一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不僅是全民共享的盛宴,也見證瞭上海這座城市追逐“銀亮色的夢”和中國電影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作為資深的電影發展的見證者,著名導演、上海電影傢協會主席張建亞回憶起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剛剛辦完後,大傢一起聊天,著名導演吳貽弓說:“總歸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辦起來就好瞭,50屆我們就不想瞭(那個時候是兩年一屆),隻要辦到汽車重低音擴大機汽車擴大機推薦20屆,肯定很好。”張建亞感慨萬千,“現在真是的是第20屆瞭,電影節也越辦越成熟,越來越好!”

力推油煙處理新人導演

中外電影人齊聚上海相互學習、交流

著名導演、上海電影傢協會主席張建亞(攝影:祖忠人)

一組數據可以見證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成長。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1993年),20萬觀眾觀摩瞭來自33個國傢和地區的167部參賽參展影片和評委個人影片回顧展。到瞭第十九屆(2016年),電影節收到114個國傢和地區的報名影片2403部,上海48傢影院展映近600部影片,觀影人次達34萬多。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收到106個國傢和地區的汽車音響擴大機報名影片2528部,其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傢和地區的影片1016部。

上海國際電影節越辦越好,不僅僅是個熱鬧的事情,有實質性的內容。張建亞談到電影節上論壇質量不斷提升,“早期幾屆的艱難在於論壇、創投和市場,這幾塊是電影節的重頭,是電影從業者交流的場所。上海國際電影節當時年輕、實力不強,想要請到成就比較高的人士比較辛苦。每次都有名人、高水準的藝術傢來,對話的對象不一定在一個水平線上。現在的論壇討論的問題質量越來越高,特別是電影的數字化革命後,中國抓住瞭機會,在數字化電影技術上,我們跟別人水平差不多。”

作為文化交流的平臺,上海電影節不斷為亞洲電影輸送新人。2004年創立的“亞洲新人獎”曾經鼓勵瞭亞洲地區一大批電影新人,許多年輕的導演從“新人獎”被世界和業界認識,並走向更大的成功,如中國大陸的寧浩、萬馬才旦、高群書,中國臺灣的林書宇,伊朗的葉塔潘那,印尼的巴瓦尼等。今年,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除瞭創投主體活動外,新增瞭創投訓練營活動,為有志於投身電影的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訓平臺。

正如張建亞所說:“這些活動辦起來,水平越來越高。加上市場的形成、繁榮,電影節就成長起來瞭。行業裡以能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為榮。現在活動內容多瞭,項目也多瞭,青年創作者、投資者都聚集在這,大傢可以探討藝術、業務。我們都開玩笑說‘小龍蝦要賣掉多少’。”

城市的文化嘉年華

影迷:看電影就像看足球,不到現場不過癮

今年“搶票大戰”中一戰成名的徐自立(攝影:曹磊)

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都要上演“搶票大戰”,“一票難求”是影迷們最常說的。今年“搶票大戰”中一戰成名的徐自立,是上海電影節的忠實粉絲。今年他提前36小時就到瞭影城現場,一舉刷新瞭去年有影迷提前18小時排隊的紀錄。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總是伴隨著這個城市的梅雨季一起到來,今年也不例外,上海影城的工作人員特地為提前到來的“徐自立們”派發瞭預約券,拿到號碼的他們可以回傢睡個安穩覺。

對於去年沒有搶到排隊榜第一,徐自立至今還是有點耿耿於懷。自從有瞭“電影節”這個概念開始,他每年都會來現場買票,雖然也知道在線購票的便捷,但隻有在現場采能感受到專屬於電影節的氣氛。6月11日,時針走過8點的那一刻,今年的電影節對於他來說也正式開始瞭。一口氣購下1700多元電影票的徐自立滿載而歸,這其中有他心心念念的《窗外》、《三生計》和一堆法斯賓德的影片。

電影節的常客老方(攝影:曹磊)

74歲的老方也是電影節的常客。從第一屆電影節開始,每年都會在開票第一天到影城現場買票。他說自己最早的電影記憶是在7歲那年在百樂門看好萊塢電影,看電影是他平日裡最大的愛好。因為自己的老伴是“全職外婆”,空閑的時間全部奉獻給瞭“第三代”。此前他想邀老伴一起去看《摔跤吧,爸爸》,還被老伴吐槽“我才沒有你那麼空”。所以今年電影節他每場隻買一張票,自己一個人欣賞。

今年電影節開票當天,老方6點鐘出門,臨出門前還把自己想看的片單工工整整地抄寫瞭一遍。無奈起瞭個大早還是比不過連續兩個通宵排隊的年輕人。電影節舉辦至今20屆,越來越多的影片到上海來展映,影迷也有瞭越來越多選擇的可能性。以前是到電影院看排片表買票,現在可以提前在網上做功課,列出自己最想看的心願單。電影節就是要看平時不太有機會看到的電影,今年排列在他心願單上第一名的是日本影片《忍者之國》,隨後是《深夜食堂2》和《晝顏》,心願單上一溜的熱門電影。老方的心態卻也很平和:買得到就看,買不到就算,萬事不強求,“現在上海地鐵周末末班車時間延長,也給瞭影迷更多的便利。以前總是不敢選20:45的場次,現在趕末班車回傢的顧慮也減輕瞭。”

“上海的電影市場穩穩占據全國總票房的1/10 ,上海觀眾的觀影水平也比較高。行業裡面比較喜歡上海觀眾,提的意見也比較靠譜。”張建亞不無自豪地說:“這離不開20屆電影節的熏陶、培養,提升瞭整個城市的文化水準。包括媒體的影響,現在主要是網絡,當年是靠報紙。關於電影的評價、角度等,對觀眾是有影響的,觀眾聊起來不是不靠譜的胡聊。”

當上海國際電影節遇上“一帶一路”

光影世界更個性

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文化交流能極大地促進沿線國傢之前的相互瞭解和彼此合作。

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第一天,“一帶一路”沿線14個國傢的15個電影節的代表共同簽署瞭“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備忘錄。這些電影節及電影機構,包括瞭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愛爾蘭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

流合作機制,張建亞覺得特別好,“一個電影節能夠長存最最重要的就是個性。全世界這麼多電影節,人傢一眼就知道,什麼電影送什麼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文化的交流合作,跟以後形成我們自己的中國特色的電影節,是一個特別的標記。電影節有個性才會被記住。相信上海國際電影節會越來越好!”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txsnnwx4q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