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和推進強軍興軍紀實之科技興軍篇

[ 億歐導讀 ] 科技創新,邁向世界一流軍隊的強大引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和推進強軍興軍紀實之四。



圖片來源自網絡

2016年1月11日,新調整組建的軍委機關15個職能部門亮相。其中一個機構引人註目: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

“科技創新,正在成為中國軍隊問鼎世界一流軍隊的重要戰略選擇。”在世界媒體眼中,軍委科技委的誕生,宣告瞭中國軍隊“創新驅動時代的到來”。

每到歷史關鍵節點,總會有一個聲音,洞察大勢,引領未來。

“要全面實施科技興軍戰略,堅持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瞄準世界軍事科技前沿,加強前瞻謀劃設計,加快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對人民軍隊建設和戰鬥力發展的貢獻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深刻把握世界軍事發展大勢和我軍所處歷史方位,著眼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擘畫科技創新藍圖,點燃瞭強軍興軍的強大引擎。

黃鐘大呂之音,如春雷、似戰鼓。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軍遵從習主席的號令,邁上科技興軍的偉大征途。

大變局,大擔當:一個宏偉戰略的運籌

中國軍隊從未像今天這樣,加速向現代化奔跑,也從未像今天這樣,時刻處於世界媒體的聚光燈下。

“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鬥力,下更大氣力推動科技興軍。”從2012年到2017年,習主席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引領著人民軍隊鏗鏘有力的堅定腳步,引發國際輿論一波接一波的“中國軍隊熱”。

歷史的節點處,總是激蕩著思想的偉力。

創新驅動,一個嶄新的詞語組合,一個指向未來的宏偉戰略,發軔於黨的十八大報告,經由黨中央、習主席科學研判、擘畫藍圖、運籌推動,成為一個國傢和一支軍隊前行的磅礴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不同場合、不同時機,習主席不斷對創新驅動的地位和作用“定調”——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把創新擺在我軍建設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用人類發展的長鏡頭凝視今天,用世界大勢的廣鏡頭審視今天,才能更深切理解習主席何以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定位如此之高、部署力度如此之大。

縱向看,近500年來,以創新為驅動的科技革命與軍事革命在人類發展的時間軸上同頻共振,影響著大國博弈的成敗,關系著軍隊的生死興衰。

橫向看,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推進,創新驅動成為許多國傢和軍隊謀求競爭優勢的核心戰略。

登高望遠,見微知著。學習習主席系列重要論述,有心人發現,有一段歷史自始至終觸動著習主席的“剜心之痛”——

“近代以後,由於國內外各種原因,我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從世界強國變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傢,我們的民族經歷瞭一個多世紀列強侵略、戰亂不止、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的深重苦難……”

大歷史的刻骨之痛、大變革的時代風雲,投射在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上,激蕩著中國夢、強軍夢,共鳴著領袖的憂患與思考。

今天的中國和中國軍隊,都處在由大向強的“關鍵一躍”。由“大”到“強”,是一條佈滿荊棘的奮進之路、一條充滿博弈的競進之路。

“在國際軍事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唯創新者勝。”習主席以宏闊的戰略視野和強烈的使命憂患指出:不創新不行,創新慢瞭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

身處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時代,如何高標準籌劃推進軍隊建設、改革和軍事鬥爭準備,破解突出矛盾和瓶頸問題?身處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前夜,如何選準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搶占未來軍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身處“十三五”開局的關鍵階段,如何系統培塑創新對國防建設質量、軍隊運行效率的促進功能?

“靠改革創新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新跨越,是決定我軍前途命運的一個關鍵,必須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創新首先要抓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牽住瞭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瞭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習主席鮮明提出更加註重創新驅動,下大力氣抓科技創新,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

千鈞重擔在肩,化作砥礪前行動力——全軍各級堅持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強化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厚植創新潛力,培育戰鬥力新的增長點。

“現在,主要國傢高度重視推進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前沿科技創新,大力發展能夠大幅提升軍事能力優勢的顛覆性技術。”在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習主席語重心長,“國防科技創新搞不上去,就會在競爭中處於下風。總是跟在人傢屁股後面追是不行的,一定要在一些領域成為領跑者。”

“我軍武器裝備水平同維護國傢安全和發展利益要求相比,同打贏信息化戰爭要求相比,同世界軍事強國相比,在很多方面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在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上,習主席直擊要害,“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必須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軍事核心技術更是買不來的。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習主席高瞻遠矚:必須見之於未萌、識之於未發,超前佈局,超前謀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在前瞻設計中把握走向,在運籌推進中彰顯擔當。

大變局,大擔當,大手筆。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傢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綱要提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傢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傢前列,到205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中央軍委頒發《軍隊建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綱要提出,到2020年,軍隊要如期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二步目標。未來5年,軍隊主要領域發展指標要取得較大突破,關鍵作戰能力要實現大幅躍升,整體發展佈局得到明顯優化。

這是邁向未來的時間表,也是邁向未來的路線圖。

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夢、強軍夢,夢想可期,夢想必成。

大挑戰,大洞察:一個主攻方向的指引

湘江之畔,坐落著國防科技大學。這座由著名“哈軍工”發展而來的高等軍事學府,牽動著習主席的目光。

2013年夏季,由國防科技大學自主研制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計算速度再登世界之巔。習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同志們總結經驗,再接再厲,堅持以我為主,勇於自主創新,不斷強化前沿技術研究,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建設創新型國傢作出更大貢獻。

夏去秋來,2013年11月,習主席親臨國防科技大學視察。學校科研成果展上,一個個展臺、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表前,習主席駐足觀看,凝神思考。很快,全軍科技工作者聆聽到瞭習主席從這裡發出的號令:要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基點定在何處,軍隊的方位就在何處;戰略指向哪裡,軍隊的未來就在哪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的行程和足跡意味深長——

酒泉,東風航天城。履新第一年,習主席冒著嚴寒來到這裡,深情勉勵大傢以民族復興為己任,追求卓越,報效祖國和人民。

北京,京西賓館。連續兩年,習主席出席全國人大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要求向科技創新要戰鬥力。

從坐進空軍新型轟炸機駕駛艙,到登上海軍新型潛艇,再到冒著風雨觀看艦載機滑躍起飛、阻攔著陸訓練……

步履匆匆,大勢篤定。細細研讀台中產後護理之家習主席的講話,兩個高頻出現的關鍵詞組得以浮現——國防科技、自主創新。

時光荏苒,春華秋實。5年來,這兩個高頻詞已成為強軍興軍征途上的一個醒目路標。

習主席的深邃思考、高瞻遠矚,為我軍搶占未來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指引瞭重要主攻方向——國防科技自主創新。

“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習主席的論斷振聾發聵,“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傢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

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未形。面向未來,我們不能盲目地追隨別人的腳印,而應該清晰地標定自己的路徑——

超前佈局謀劃,需要“桅桿上的瞭望者”。如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習主席高屋建瓴:“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從而使我們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

技術突破也許就在一覺醒來,勝敗結果也許就在一夕之間。如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習主席給出戰略謀劃:“要高度重視戰略前沿技術發展,確定正確的跟進和突破策略,選準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緊在一些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爭取後來居上、彎道超車。”

我軍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堅持戰鬥力標準。如何提高國防科技創新對戰鬥力增長的貢獻率?習主席反復叮囑:“軍隊一切創新都要用是否增強瞭我軍現實戰鬥力這個標準來檢驗,不能搞那些華而不實、中看不中用甚至嘩眾取寵的東西。”

2014年12月3日,全軍裝備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主席深刻指出:“必須把裝備建設放在國際戰略格局和國傢安全形勢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來認識和籌劃,放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來認識和籌劃,放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來抓。”

國防科技,事關民族尊嚴、國傢安全;自主創新,是戰略需要,更是使命支撐。

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點上,唯有自主創新精神的不斷澆築,國防科技才能不斷邁出堅實的腳步,一次次讓中國人挺直腰桿。

大挑戰,大洞察,大情懷。

時間回溯到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飛向太空。陜北黃土地上,一位17歲的青年仰望星空。“我當時在延川縣梁傢河村當知青,聽到瞭發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動!”多年以後,習主席站在東方紅一號的歷史圖片前,不禁回味當年情景。

46年之後,2016年4月24日,國傢首個航天日。已過不惑之年的東方紅一號仍在浩瀚星空遨遊。與之伴生的“兩彈一星”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習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號角已經吹響,主攻已經開始,力量正在匯聚。

基礎科學不斷突破,令人目不暇接;技術成果不斷湧現,讓世人為之驚嘆。黨的十八大以來,軍內外科技界交出瞭一份極不平凡的成績單。

這份成績單,寫在習主席的新年賀詞中——

2016年12月31日19時,習主席發表2017年新年賀詞,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傳向大江南北,飛向大洋彼岸。“中國天眼”落成啟用,“悟空”號已在軌運行一年,“墨子號”飛向太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遨遊星漢……習主席對科學技術的特別關註、對中國科技發展成果如數傢珍,鼓舞著全國全軍科技工作者,振奮著全球華人的心。

這份成績單,寫在國傢科學技術獎名單中——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北鬥二號衛星工程、艦船新型集成化發電技術、艦船綜合電力技術、網絡通信與交換技術……軍隊系統亮點紛呈,前沿性、探索性和自主創新類成果,猶如繁星閃爍於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天空。

這份成績單,寫在裝備體系建設跨越發展中——

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在拖曳牽引下緩緩移出船塢,停靠碼頭。這一刻,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就在幾個月前,已經退役的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在拖船的拖帶下,緩緩靠上海軍博物館碼頭。這一刻,意味著我國核潛艇進入瞭新老接替的新階段。

在航母、核潛艇等大國重器捷報頻傳之際,海軍主力戰艦以“下餃子式”的速度更新換代,空軍主力戰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進以“運-20”“殲-20”為代表的“20”時代,中國東風系列戰略導彈驚艷全球,一時之間,“東風快遞,使命必達”圈粉無數。

人們猶記得,“9·3”勝利日大閱兵,集中向世界展示瞭裝備體系建設的新成就。有外媒稱,此次閱兵是“中國展示最先進國防科技的一次盛會”。

人們又看到,短短兩年後的慶祝建軍90周年閱兵,受閱部隊近一半裝備是首次亮相。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成果讓國人倍感振奮,科技興軍正振羽高翔!

大融合,大推力:一個時代號角的吹響

“要把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

2017年6月20日,習主席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世界再一次聽到習主席關於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的深刻洞見。

一切早有端倪,顯示著清晰的戰略佈局和推進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5年,在全國人大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習主席都談及“軍民融合”這一話題。2017年3月12日,習主席專門就“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為我軍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作瞭突出強調,吹響瞭科技興軍的時代號角。

隻有站在時代的峰巒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歷史規律,更準確地把握前進方向。

觸摸科技脈動,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國傢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鬥力的耦合關聯越來越緊,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度越來越深。

眺望世界格局,主要國傢紛紛在科技領域軍民融合上加大戰略投入,力求在激烈的國際戰略競爭和軍事競爭中掌握先機、贏得主動。

縱觀發展進程,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升,一些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為科技興軍提供瞭堅實基礎。

滄海橫流,首在掌舵。憂患在心,擔當在肩。

“我們完全有條件把科技領域軍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習主席審度時宜指出:我們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開展軍民協同創新,推動軍民科技基礎要素融合,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奮力開拓強軍事業發展新境界。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

這是嶄新的起點台中產後護理介紹——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習主席親自推動頂層設計和戰略籌劃,要求科技興軍必須在國傢戰略佈局中統籌謀劃,加強同國傢戰略規劃對接。2016年頒佈的《國傢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裡,專門設置瞭“深化軍民融合,促進創新互動”這一章節,為國防科技創新發展提供瞭遵循。

這是融合的重點——

“我們最早提軍民結合,就是針對軍工領域的。”在不同場合,習主席反復強調,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也是衡量軍民融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要求主動發現、培育、運用可服務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前沿尖端技術,捕捉軍事能力發展的潛在增長點。

這是推進的著力點——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面對科技創新領域融不起來、深不下去等頑疾,習主席給出破解之道:要向改革要出路,以機制和政策制度改革為抓手,堅決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羈絆,構建系統完備的科技軍民融合政策制度體系。

擘畫新藍圖,實現新跨越。

2016年10月19日,習主席專程參觀第二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成果展。北鬥導航衛星、水下機器人、軍民通用計算機和射頻集成電路、整體精密鑄造技術、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核心技術……看到很多具有重大軍事潛力的高新技術,習主席感到非常高興,強調要繼續把軍民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做實。

大融合,大文章,大推力。

2017年4月,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上,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公開發佈2017年共用技術和領域基金指南,引發強烈關註。60億元訂單、1000餘條項目指南、2000餘個機會……降低門檻、開放競爭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千川匯海闊,風好正揚帆。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領域軍民融合正在向深度廣度進發——

北京,中關村。去年這裡增設瞭一個新的職能機構——軍民融合創新工作處,負責軍地科技資源共享事宜。目前,高新技術正在這裡奏響深度融合的“時代樂章”。

綿陽,科技城。依托軍民融合這條大道,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空氣動力等高新技術產業飛速發展,碩果累累,一批軍民兩用技術建功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兩個戰場。

環顧全國,在天津、廣州、長沙,國傢三大超算中心正在崛起,堪稱科技創新領域軍民融合典范的國產磁浮列車也在飛速駛來……

大集聚,大活力:一個人才方陣的塑造

2017年7月28日,八一大樓氣氛莊重熱烈。習主席親自向“八一勛章”獲得者頒授獎章和證書,馬偉明、程開甲等我國國防科技領域的專傢被授予軍隊最高榮譽。這一幕,令廣大國防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深受鼓舞。

領袖心中,人才最重。

2012年11月25日,殲-15艦載台中產後照護推薦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在執行任務時突發疾病逝世。習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致以沉痛哀悼,並稱“他的英年早逝是黨和國傢的一個重大損失”。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

1955年,錢學森回國後,毛澤東在接見他時說,美國人把你當成五個師,對我們來說,你比五個師的力量大得多。

回望那段歷史,習主席感慨萬千:當年,如果沒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批科學大傢,“兩彈一星”是搞不出來的。現在,我軍人才隊伍規模有瞭很大改善,但戰略科學傢、科技帥才十分匱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十分缺乏。

要想打贏明天的戰爭,須首先打贏今天人才的戰爭。對此,習主席說:“我是很著急的!”

領袖之憂之慮,連著強軍戰略,源自深切思考。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才問題始終縈繞在習主席的腦海中,成為軍隊統帥念茲在茲的話題——

“隨著我軍武器裝備和新型作戰力量快速發展,人才匱乏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科學技術對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影響日益深刻,沒有較高的科技素養和軍事技能,連武器裝備也操作不瞭,更別說能打仗、打勝仗瞭。”

遠觀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近看我軍面臨的嚴峻挑戰,誰擁有瞭人才優勢,誰就掌握瞭軍事對抗的戰略優勢,誰就掌握瞭決定戰爭勝負的命脈。

2016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習主席再次強調:加緊集聚大批高端人才,是推動我軍改革創新的當務之急。

人才!台中月子中心餐點人才!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從一次次會議到一次次座談,習主席縱論人才建設,沉穩有力的聲音回響在全國全軍科技工作者的耳畔。

“大力吸引、培養、保留、使用好各類人才”“最大限度吸引和集聚優秀人才”……從中南海到座座軍營,習主席視察部隊,一次次傳遞著對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才的期盼。

領袖之盼,連著強軍進程。習主席的殷切期望和重托,傾註在每一次與科技專傢的交流中,映照在每一次看望一線科研人員的目光裡。

對於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來說,這是一個難忘的時刻——

2016年全國兩會,馬偉明受到習主席的親切接見。“我們又見面瞭!”馬偉明剛做完自我介紹,習主席已緊緊握住他的手,同他親切交談起來。習主席對馬偉明取得的科研成果很熟悉,在2016年年初國傢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曾親自為他頒獎。

習主席的牽掛,令馬偉明備受激勵。習主席的目光,回應著千千萬萬一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

對於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無人機隊技師、一級軍士長巨孝成來說,這是一個激動的時刻——

也是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得知巨孝成數百次在復雜地形成功放飛無人機,習主席為他點贊:“無人機是現代戰場的重要作戰力量。你們要履行好職責,培養好人才。”

“無人機並非真的無人,智能化也不是武器變成人,而是武器在前臺、人員在後臺,人的智能移植到瞭武器上……”在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從辯證法的角度敏銳指出,隨著軍事技術不斷發展,裝備因素的重要性在上升,人的因素、裝備因素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人與裝備已經高度一體化。

對於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某基地研究員王建國來說,這是一個溫暖的時刻——

2017年全國兩會上,王建國受到習主席的親切接見。聽聞王建國已在大漠戈壁工作瞭整整30年,習主席勉勵他:“就需要像你這樣紮根基層的科研人員。”

“這是我們基地所有科研人員的榮譽。”回到房間,王建國取出收藏的兩張報紙,上面分別登載著兩條重要消息:一則是習主席簽署命令,追授林俊德院士“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傢”榮譽稱號;一則是習主席向獲得2013年度國傢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程開甲頒獎。

“他們兩位都是科技戰線的元勛。”王建國說,習主席的深情關懷,將激勵我們紮根科研一線,前赴後繼、勇攀高峰。

台中月子中心評比拳拳之心、殷殷囑托的背後,是軍隊統帥對人才建設科學清晰的戰略籌劃。

以全局視野進行頂層設計,推進人才集聚——

“選天下之豪傑,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習主席站在全球人才競爭的高度,深刻指出,推動科技興軍,必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圍繞重要學科領域和創新方向,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才,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傢、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努力培養造就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才隊伍。

以實踐創新為抓手激活創新能量,推進素質養成——

科技創新就像金字塔,基礎的厚度決定著塔尖的高度。增強軍隊建設科技含量,必須提高官兵科技素養。“各級領導幹部既要有政治頭腦、軍事頭腦,也要有科技頭腦。”習主席要求把提高官兵科技素養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在全軍大力傳播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使學習科技、運用科技在全軍蔚然成風。

大集聚,大培塑,大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駕馭全局,大視野運籌,大手筆推動,人才建設呈現新格局,人才隊伍加速崛起,人才活力競相迸發。

於敏、廖湘科、鄔江興、付小兵……5年來,國傢科技獎勵大會上的面孔,精彩詮釋瞭高端創新型人才的內涵。

將目光從這些面孔上移開,投向更為廣闊的三軍演兵場和科研院所實驗室,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更為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才畫卷——一批創新團隊快速崛起,一批新型指揮員百煉成鋼,一批信息化尖兵開始唱主角……

“決勝於未戰,決勝於人才”。新一輪科技創新號角聲聲、鼙鼓陣陣,未來等著我們去創造。

回望昨天,一路風雨兼程。未來征途,還須夙興夜寐。我們相信,快速崛起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方陣,必將助力人民軍隊早日實現科技興軍的宏偉願景,在邁向世界一流軍隊的征程上奮進勃發!

註:如對文中內容感興趣,歡迎添加本文編輯倪鍇(微信號:915847695),共同交流。

2017年9月14日,億歐智庫正式發佈瞭《2017中國智能金融產業研究報告》,該報告在梳理智能金融概念、宏觀環境和公司現狀的基礎上,總結瞭七大應用場景,並分析瞭金融機構的智能金融應用以及互聯網巨頭的佈局,最後總結瞭智能金融的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瞭解更多報告內容,請點擊:《2017中國智能金融產業研究報告》。




創建並關聯新賬戶

曾用微信登錄億歐網但沒有用手機註冊過億歐的用戶

沒有註冊過億歐網的新用戶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txsnnwx4q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